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耕读教育,2022年11月16日下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研室在明理楼的阶梯教室里举办了“新文科建设暨耕读教育专题讲座”《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研室主任杨琼珍博士为在场的300余名学生讲述了云南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一段往事,从这段往事中引出了讲座的主题——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中国传统农耕社会非常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就提出了“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孔子通过日常对森林的观察,认为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地区降雨量有着紧密的关系,提出了“天降时雨,山川出云”的思想,而这一理念也为现代环境科学所证实。先秦时期对森林利用的“以时禁发”思想主张对自然资源取之有度,用养结合,永续利用;汉代的贡禹已认识到过分开采矿业对生态的破坏和森林对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提出:“凿地数百丈,销阴气之精,地臧空虚,不能含气出云。斩伐林木亡有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由此也。” 宋朝更是开创了把植树造林列入地方政绩考核的制度。
中华民族从千年前开始,就在日常生活的农耕实践中,摸索出了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进入21世纪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农业大学的学生,应该传承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从这次讲座中了解和学习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这次讲座也拓宽了同学们学习的视野,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