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助力《小组工作》课程实践创新

时间:2025-07-24  作者:段永纯  来源:   点击:[]

根据新文科背景下高素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紧跟学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知农爱农高素质人才定位,同时为深化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推动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依托云南农业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创新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小组工作》课程主题实践活动,将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探索社工+思政育人新模式。

专业实践融入社区服务,创新育人模式

202411月学院成立了云南农业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以来,秉承社工+”模式将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技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造学校社工站+日常思政新路径。20252-7月,《小组工作》课程结合服务站资源,组织专业学生围绕心理健康、职业兴趣、自我管理、技能互助等主题设计方案并策划实施小组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服务校园社区需求,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三观,培养其校园主人翁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和职业自信,使学生能将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构建社工+思政育人新模式。

多元主题小组活动,赋能学生成长

课程实践采用需求调研+方案设计+服务实施的模式,学生团队深入校园社区通过线上线下进行调研,针对不同学生的校园需求设计了情绪调节、技能互助、人际交往等6个主题小组活动方案,在社区招募学生小组成员60余人,策划实施了11个特色小组,服务总人次达300余人次,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上,提升其运用所学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多元化职业能力:

抗逆力提升小组:赋能青春,韧性成长为主题,旨在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小组工作方法,结合抗逆力理论、优势视角理论与认知行为理论,为缺乏抗逆力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支持、互动的成长平台。通过情绪导航、思维健身房、资源罗盘等六次渐进式主题活动,帮助大学生识别自身优势、掌握情绪管理技巧、强化社会支持网络,并在逆境中重构积极认知,最终实现心理韧性的全面提升。

情绪调节和压力管理小组:通过情绪识别、压力评估、情绪调节、压力管理技能训练、小组互动与支持等环节,帮助成员识别情绪和压力来源,学习科学的调节方法,改善应对压力的方式;建立支持性团体氛围,促进成员间的经验分享和互助;增强成员的自我认知和心理韧性,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心理成长,适应大学校园生活。

技能互助小组:基于赋权理论和体验式学习理论,构建技能互助学习小组,促进成员技能互补,帮助成员通过朋辈支持、情境模拟等掌握硬笔书法、剪映剪辑、推文发布等相关技能,并在跨领域学习和社区实践中提升核心能力,实现从被动接受者主动行动者的转变。

人际交往支持小组:通过小组活动,使成员清晰认识人际交往中沟通的重要性,深入了解不同沟通模式及技巧,准确识别自身在沟通中的优势与不足;帮助成员熟练掌握倾听、表达、反馈等基本沟通技巧,提升成员处理人际冲突、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能力;增强成员在人际交往中的自信,培养积极开放的沟通态度,营造成员间相互信任、支持的氛围,促进成员在小组中获得情感满足和成长。

表达性艺术发展小组:通过主题绘画、自我探索、创意表达等活动,建立支持性团体环境;通过绘画探索内心世界,促进情绪可视化与释放,增进成员的自我认知和相互了解,锻炼成员的叙事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培养艺术创造力、专注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职业规划成长小组:依托职业锚理论,通过兴趣测评、测评解读,帮助组员剖析职业兴趣;通过职业人物访谈和模拟实践,让成员深化职业兴趣认知;协助成员制定个性化的职业探索行动计划,明确职业探索方向和步骤,提升职业决策能力,有效增强职业探索的主动性,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学以致用,服务育人成效显著

此次课程实践不仅让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务技能,还强化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课程学生表示: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工作的价值,锻炼了沟通与组织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以致用、服务身边同学的快乐和成就感。这种课程实践+社区服务的模式既丰富了学生社区的文化生活,也为社工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一举多得。

未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将继续加强一站式学生社区与社会工作专业的联动,进一步深入探索社工+思政的育人模式,拓展服务领域,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学生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助力学生和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全面发展。



  编辑:唐睿

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版权所有  2019

联系电话:0871-65229978

电子邮箱:rwxytuanwei@126.com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云南农业大学明理楼B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