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乡村振兴的实践密码: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赴曲靖土瓜冲、红瓦房村调研

时间:2025-11-12  作者:杨娜  来源:   点击:[]

20251111日,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张宏勇书记带领2024级农村发展专业、2025级旅游管理两个专业共20名学生,赴曲靖市马龙区土瓜冲村与沾益区红瓦房村开展实地课程调研。此次调研以“农村发展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实践探索”为主题,通过实地考察、和村民交流、案例分析等,深入观察两村在旅居经济、人居环境整治、产业融合等方面的创新路径

从农村发展专业视角看,两村展现了差异化振兴路径。土瓜冲村以“14335”模式为核心,通过“党总支、合作社、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将闲置老屋改造为民宿、咖啡馆等业态,实现村集体、企业与村民三方共赢。红瓦房村则坚持“轻介入、微改造”理念,保留古树、红瓦民居等乡愁元素,通过“乡村CEO”制度运营非遗(匾额)博物馆、蝴蝶博物馆、生态文明打造等,形成农文旅融合体系。两村实践共同揭示了农村发展的关键:资源盘活、主体协同与产业适配,但也面临旅居经济季节性波动、业态同质化等挑战。

本次调研中,大家从发展理念、主体参与、资源利用、利益分配等多角度提出了深刻见解。蓝佳蕾同学体会到冬日的土瓜冲与红瓦房“游人稀疏,天地安静”,认为淡季的冷清反而让乡村的本真美更为纯粹,期待春暖花开时红瓦房村蝴蝶翩跹的热闹景象。曾淋同学敏锐注意到旅居经济的季节性短板,指出曲靖的旅居经济目前只能做短期,暑期是旅游高峰期,其他时间许多商户、咖啡店基本关门,游客稀少,凸显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聂正宏同学系统分析了土瓜冲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措施,指出该村通过道路硬化、垃圾集中处理、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提升,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但也发现后续管护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郑君同学观察到红瓦房村将闲置农房变身特色民宿与文创空间,泥泞道路升级为配套完善的景观道,认为这是乡村发展思路的革新。尚卫珂王楚惟同学对比了两村模式,认为土瓜冲的“系统化运营”与红瓦房的“文化内生性”各具特色,揭示了农村发展的核心在于激发内生动力。古思琪和杨娜同学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活力,看到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证明乡村同样可以成为创新与发展的热土。李伊沙同学反思了资源禀赋与差异化发展的平衡问题,指出两村案例揭示了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差异化模式并构建强大内生动力。

冯沐阳赵亚梅同学从“曲靖老村长”赵朝鹏的案例中看到“新农人”对乡村内生动力的激活作用,赵亚梅特别注意到老村长从2008年第一批淘宝商户到抓住直播风口的创业历程,体现了“每个时代都是好时代”的敏锐与坚韧。李远波同学则从基层干部的讲述中体会到乡村振兴需要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协同推进。苏钰同学深入分析了两村在本地产业联动、文化深度挖掘方面的提升空间,她指出土瓜冲村在运营上高度依赖若谷文旅,长期而言需要提升村民自主运营能力,避免产生“房东”式依赖。曹欣欣同学从土地资源利用角度提出,农村发展的深度突破必须超越传统农地范畴,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迈进。龙海燕同学则强调了政府主导、企业运营、村民参与模式如何让农民成为真正主角,她看到“村民改造自家老屋为民宿时,脸上藏不住的笑容”

本次调研是《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一次实践,目的是将课堂理论与田野实践深度融合,本次课程实践为农村发展专业的同学们提供了将理论联系实际的宝贵机会,让其深度了解了乡村振兴政策的基层落地过程。这种田野课堂”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更培养了他们对乡村发展的系统思维和分析能力,促进了农村发展的学科建设,也给农村发展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相互探讨、交流的平台。



  编辑:唐睿

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版权所有  2019

联系电话:0871-65229978

电子邮箱:rwxytuanwei@126.com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云南农业大学明理楼B区